心理卫生中心
公众服务
专家查询
楼层分布
就医指南
就诊流程
交通服务
联系我们

健康宣教 你当前位置为:首页> 心理卫生中心> 健康宣教
关于精神疾病的六个认知误区
  时间:2019/6/9   文章来源: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浏览人数:7996次

       由于不少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了解以及对患者的一些异常表现不能理解,以致于出现了不少的错误认知,进而感到焦虑、恐惧,甚至不知所措。为了避免陷入认知的误区,现将对关于精神疾病的常见认知误区进行解析。

误区一:得精神疾病是因为“魔鬼缠身”。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这是许多患者家属最常问的问题。很多家属面对患者的异常表现,认为是“魔鬼附体,厉鬼缠身”,这些迷信的认识让患者家属可能首先不想着去就医,而是“求神拜佛、作法驱鬼”,以至于辗转曲折无效才被送入院。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也影响了疗效。

事实上,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绝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发病病因还不明确。目前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母孕期病毒感染、大脑神经结构的异常发育、社会心理压力的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大脑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出现临床的疾病状态。

误区二:精神疾病是遗传病。

“是不是以后孩子也会发这种病?”精神疾病并非遗传疾病,遗传只是部分影响因素。如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0倍以上。即使这样,也并不可怕,因为一级亲属患病率也仅有10%左右。但出于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存在,部分家属会对家族史加以掩饰或矢口否认。事实上,明确是否有家族史对患者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遗传家族史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证据之一,可以更好的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疾病的损害。

误区三:精神疾病是会传染的。

“这种病会不会传染?需不需要隔离碗筷?”“医生,我们的孩子不严重,跟他们住同一个病房,会不会传染?”这也是家属常有的担心。常有患者被家人隔离,将患者关在单独的房间。

其实,精神心理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不会因为日常的接触:如供餐或同个病房而传染。过度的隔离反而会使恢复期患者得不到家人信任和支持,病耻感增加。不利于康复和回归社会。

误区四:精神疾病反复复发是治不好的。

“这个病治疗很多次,但一停药就复发,根本是治不好的。”这是也是患者家属最常关心的问题之一。任何人都希望病治好了而不复发。但精神疾病病因复杂,预防复发目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经过规范、系统的治疗,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明显缓解的。同时,为了维持疗效,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贸然减药或停药容易导致病情的波动,家属或患者也可能因为疾病无法根治而受挫。

事实上,精神疾病跟很多慢性疾病一样,如“高血压”长期服药维持血压稳定,同样可以正常生活或工作。

误区五:吃药会把人吃傻了。

“吃这种精神病药,长期吃会不会吃傻了?”这是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常见的担心。某些重症精神服药时间较长,多次发病者要终身服药维持治疗。有的患者家属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看起来像是被治成“傻子”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患者的表现可能是药物“副反应”所致的表现,如患者反应慢,困倦、睡眠多。如果是这种情况需要让医生调整药物,是完全可以减少上述副反应。另一方面,精神疾病本身的发展可能导致患者认知、情感、行为等退化。而药物不但不会让人变傻,还可以改善和延缓疾病所带来的这些伤害。

误区六:自己感觉好了停药

“病好了,能不能自己停药?”这是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后病情稳定时常有的疑问。患者进行治疗后已经没有症状。这时候家人和患者认为病已经好了,就自行停药。这种突然的自行停药很容易引起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反复。

减药及停药应该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需在医生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指导缓慢减药后停药。有时候自我感觉“良好”反而是病情加重的表现,但家属和患者并不了解。因此,遵医嘱服药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高玉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儿童打呼噜 家人需重视
相关文章:
医院概况 | 交通指南 | 就诊流程 | 楼层分布 | 联系我们 | 就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