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闻事件:失踪106天后,江西上饶15岁高中生胡某宇的遗体,于1月28日被发现,事件引发广泛关注。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最终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
他留下一支装有“清晰自杀意愿”的录音笔。他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及早发现,或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理门诊故事
长辈眼中的好孩子
学校里的后进生
小A从小在父母长辈中就是一名优秀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操心担心。
上高中后,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小A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班上的最闪烁的学生。经历几次考试失利后,排名竟是倒数后五名,小A觉得自己很没用,逐渐变得敏感暴躁,跟同学聊不来,也担心同学会议论自己,也不敢跟家人沟通,担心父母失望。
痛苦、无助,白天情绪差、听不进课,晚上失眠睡不着、胡思乱想,轻生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认为自己根本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自己就是“废物”。
·“自我贬低”和“过度追求”
案例中的小A有两个特点:
一是“自我贬低”: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认为“我必须要像以前一样学习成绩好,甚至要更好”,一旦做不到,便认为“我就是一个没有能力、没用、没有价值的人”。
二是追求完美、过度要求:“我要成为家长老师心目中最优秀的那位”“同学绝对不能议论我”等,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过高期待,就会陷入无力放弃中,如“我不要面对困难挫折,生活对我来讲太难了,活着太累了”。
·抑郁症:人类第二大“杀手”
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有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抑郁症也被称为人类第二大“杀手”,主要是由于抑郁症最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自残自杀,是自杀率最高的疾病。
如案例中的小A,到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就诊后,被诊断为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会呈现出破坏性的心境失调,间歇性地爆发烦躁与愤怒,容易和家人发生强烈的冲突和争吵,甚至有动手行为。容易出现极端的认知和情绪,极度渴望被关心和理解,却又认为没人能真正关心和理解自己,因此容易呈现出防御与敌对的姿态、拒绝沟通。行为问题突出,例如厌学、沉迷游戏、脾气暴躁、抽烟酗酒、敌对违拗、暴力攻击行为等。
·父母该如何帮助深受情绪困扰的孩子?
1、稳定自身情绪是首要条件
焦虑紧张是会互相传递的,在心理门诊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的焦虑高度一致。如果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的焦虑,缓解自己的焦虑后,再尝试跟孩子沟通,至少父母能阻断“焦虑的传递”。
如果父母自身非常着急或是回避孩子的情绪,情绪不佳的孩子再接受到父母的焦虑传递,或是被“漠视”,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害怕,越害怕就越不敢面对。
2、避免说教、指责,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孩子情绪不佳,出现厌学、敌对,甚至是自残自杀行为时,避免说教、指责等会刺激孩子的言行,接受他当前的退缩回避,接受他的不完美、他的失败,读懂孩子“求死”背后的“求生”愿望:“我很糟糕,你们会舍我而去吗?”当孩子知道受伤后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疗伤,父母会支持关爱他,孩子才敢往外走,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3、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给予积极认可
当孩子的改变“被看见”,可能就能进一步激发孩子改变的动力,“被认可”,可能就会让孩子继续往积极的方面改变。
但要注意话术,不能过于概括:“你真棒”,而是要陈述你观察到的孩子变化并给予鼓励。
·绝大多数自杀是可预防的
自杀可预防,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处于生或死的矛盾状态中,这就给了我们挽救他们的可能,而能否成功预防自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识别出他们的自杀风险。以下十征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以前曾尝试过自杀的人;
2、有抑郁症或有酗酒和吸毒问题的人;
3、因失去亲人或关系破裂等原因而感到痛苦的人;
4、长期遭受疼痛或疾病折磨的人;
5、经受过战争、暴力、创伤、虐待或歧视等重大或是难以弥补的负性应激事件;
6、遭受社会孤立的人
7、威胁要杀死自己的人;
8、常常说些如“我不想活了”“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自己活着是家里的负担”等言辞
9、寻找杀死自己的办法,如设法获得农药、药物,常在江河、高楼等危险处徘徊,或是上网搜索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
10、安排后事,跟家人告别,写遗嘱,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等。
·如何帮助想自杀的人?
1、及时就诊评估、治疗。鼓励当事人前往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制定系统的诊治方案,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2、不带偏见地耐心倾听并提供支持。了解他为什么想要自杀,他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感受到他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很关心他;
3、如果你的家人有自杀倾向,确保不要让他在家里获得自残自杀的手段,如刀具、药物等;
4、如果你感觉到他处于危险的境地时,不要将其单独留下,马上帮忙联系他的家人,或拨打中山市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及时到专业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就诊,寻找专业的帮助。
作者介绍
陈施雅
心理治疗师(中级)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十年,经过家庭治疗的系统培训,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亲子沟通、婚恋情感、个人成长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推荐阅读:
- end -
文字:陈施雅
编辑:陈施雅
二审:任衍镇、王惟
三审:蒋廷云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石岐区湖滨路59号
(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山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工作时间:8:30-12:00,14:00-17:00
心理服务预约:0760-89980050
线上预约: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公众号、健康中山APP
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
心理援助邮箱:zsswcnrxlfdz@163.com
心与你同在
公众号ID:zssxlws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