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故事丨活着好累……
原创
门诊故事
看|尽|世|间|繁|华
“他为什么不想活着?”
什么样的人,容易选择自杀呢?
1、抑郁症
抑郁症在自杀者中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都患过抑郁症,20~48%的自杀未遂者为抑郁症。另外,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物质滥用及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2、冲动性高
冲动性与自杀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冲动性越高的个体,遇到应激性事件时,越容易被消极情绪控制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自杀风险也越高。
3、认知僵化
认知僵化的人看待事情比较极端,容易钻牛角尖,没办法灵活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临床和理论研究发现,自杀者存在认知僵化,他们认为自杀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4、问题解决能力受损
对于自杀者而言,死亡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最终极的方式。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在面对问题和困扰时更容易产生无力感和绝望感,最终采用自杀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5、完美主义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越高的人,越难忍受不完美,也越容易因为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而自责,产生自我攻击行为,从而自杀风险越高。
自杀背后的“心理痛苦理论”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所困惑和不解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Edwin Shneidman提出了心理痛苦理论——当个体的心理需要受阻或没有实现时,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痛苦,而如果这种痛苦的程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个体就会将自杀当作是结束这种无法忍受的心理痛苦的唯一方法,从而采取自杀行为。
换句话说,自杀是个体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的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在自杀者看来,他们承受的心理痛苦是:
无法逃避的
无法忍受的
永无止境的
关于自杀的四点误解
面对自杀这一严峻的话题,人们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陌生和遥远,以至于可能对自杀存在着很多误解,而这些误解,会阻碍我们帮助企图自杀者,甚至助推了悲剧的发生。
1、“谈论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或“自杀前是没有任何自杀的征兆的”
错!事实上,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明确表示自己的自杀企图,或者做出许多与自杀有关的暗示和警告。
2、“自杀未遂者不是真的想死”或“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错!事实上,大部分自杀未遂者死亡愿望很强烈,只是自杀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抢救及时,而这些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3、“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或“对有自杀危险的人应当尽量避免提及自杀”
错!事实上,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的问题,并不会诱导其自杀,反而可以及时发现其自杀企图,对他们的自杀的危险性进行正确的评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关心。
但要注意,若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与有自杀倾向的人沟通时,可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老师咨询。
4、“抑郁情绪突然好转,就没有自杀危险了 ”
错!事实上,恰恰相反,这种情况的自杀风险是最高的。
自杀十征兆
自杀可预防,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都处于生或死的矛盾状态中,这就给了我们挽救他们的可能,而能否成功预防自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及时识别出他们的自杀风险。以下十征兆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以前曾尝试过自杀的人;
2、有抑郁症或有酗酒和吸毒问题的人;
3、因失去亲人或关系破裂等原因而感到痛苦的人;
4、长期遭受疼痛或疾病折磨的人;
5、经受过战争、暴力、创伤、虐待或歧视等重大或是难以弥补的负性应激事件;
6、遭受社会孤立的人
7、威胁要杀死自己的人;
8、常常说些如“我不想活了”“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自己活着是家里的负担”等言辞
9、寻找杀死自己的办法,如设法获得农药、药物,常在江河、高楼等危险处徘徊,或是上网搜索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
10、安排后事,跟家人告别,写遗嘱,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等。
如何帮助想自杀的人?
1、不带偏见地耐心倾听并提供支持:了解他为什么想要自杀,他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感受到他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很关心他;
2、鼓励当事人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主动陪他就诊;
3、如果你感觉到他处于危险的境地时,不要将其单独留下,马上帮忙联系他的家人、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或向专业精神心理医生寻找专业帮助;
4、如果你的家人有自杀倾向,确保不要让他在家里获得自残自杀的手段,如刀具、药物等。
作者介绍
方圆
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硕士
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会员,系统接受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正念认知疗法培训,擅长焦虑、抑郁、青少年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等问题的心理治疗。
文字:方圆、陈施雅
编辑:陈施雅
二审:任衍镇、王惟
三审:蒋廷云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石岐区湖滨路59号
(中山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山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工作时间:8:30-12:00,14:30-17:00
心理服务预约:0760-89980050
心理援助热线:0760-88884120
心理援助邮�[email protected]